处处留心皆是景
大街上,一个小巷中,三个孩子并肩交缠;钟楼广场,两个人推着巨大的可乐罐艰难行走;东门外,男子拿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回收解放前旧地毯”;一名时髦的小姑娘在手推车的报刊摊前,认真地看着一张报纸,而后面的背景则是“三秦都市报”以及“还珠格格赵薇”;球赛上,国力球迷在奋力呐喊,宣泄着那逝去已久的激情燃烧。这些世相,来自狂热的记录者——杨小兵。
广告,1995,西安
卖报,1999,西安
《球迷的心》2000年5月27日,陕西国力队主场以3:1击败北京波导队,再次续演了主场不败的神话。光明的冲A前景引得国力球迷激情难遏
杨小兵,1967年11月出生,陕西礼泉人。现为陕西日报科教文新闻部副主任,陕西省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1997年,新闻照片《上学》获第七届中国新闻一等奖。
从记者到摄影师,杨小兵一直展示着惊人的能量。高中毕业,一架120相机在前方,咔嚓一声,记忆从此不再走失,这是杨小兵第一次接触到摄影。“大学生活是在地质学院度过的,学校组织兴趣小组,我就像命中指引似地选择了摄影协会,那时候,还没有意识到作为摄影师的责任,只是单纯地喜欢拍照,下意识地与快门嬉戏,从一草一木到人物风情。《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是我初识摄影的重要教材,在地质队,我拍过摄秦岭戈壁,也开始关注乡村,每一寸淳朴的土地,都仿佛是一种情感的回归。”
寻路,新疆戈壁滩,1992
工作后,杨小兵把大部分业余时间都用在了看马格南的图片上,他坦言:“在《三秦都市报》的十年,因为工作的关系,我更广泛地和社会去接触,也开始思考这个社会。当了记者之后,看问题就会更全面,不会太偏激,对一个事情的判断相对理性。而我一个朋友说,看我以前的影像感觉很纯美,后来的照片,有种被生活裹挟着的感觉。我觉得,这是顺其自然不可避免的,我们不能阻止变化,只能将瞬息万变存于相机里。”
杨小兵在引汉济渭工地,2015
“摄影水平有多高不单由相机来决定,更在于摄影者的意识和见识高度。通过拍摄的方式来表达思想,是极其有趣味的。我不喜欢直白,有时会把一些东西藏起来,让人去发现,视角、观察、思维不同,观判者的理解也不同。但好的影像是可以产生共鸣的,让大家拍案叫绝的。”
合影,1993,周至
在风格坚持上,杨小兵和他的快门一样从未停止。陈忠实曾这样评价他:“小兵聚焦的神经的敏感,当属他的独立的思想和独有的意识致成的,愿他这根敏感的神经永远敏感,捕捉更多的鲜活而生动的生活图像,为正在经历着的生活留下印记,那是有别于文字也是文字难以取代的历史印迹。”
照片不能改变世界,却能展现真实
杨小兵最喜欢的摄影师是布列松、马克·吕布、萨尔加多。在他看来,摄影师虽然是一个旁观者,不带任何色彩,但其作品或多或少会带着摄影者自己的态度、立场、情感。影像是多解的,所传递的东西也并不是单一的。对于一个点的把握,是考验摄影师的关键。
占位子,1994,西安
“照片不能改变世界,却能展现真实”,跟着杨小兵的的镜头,我们看到了不加修饰的城市:清晨早市的荒乱,夜晚等待归家的人,蹲在地上玩耍的孩子,雪花里牵着狗的男子,独自睡在街头的商贩,酒吧里肆意的青年,相拥的情侣……他用相机平实地展现普通人的生活,劳动者的艰辛。
雪中遛狗,小南门
夏夜进城卖水果的人,1999,西安
很多人问杨小兵,摄影的意义是什么,杨小兵的回答让人耳目一新:“亚当斯说过,‘我们不只是用相机拍照,我们带到摄影中去的是所有我们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听过的音乐,爱过的人。’之前我不是很理解其中的深意,这次去美国看了他的拍摄地后,豁然开朗。摄影的确是这样,它用平静客观的眼光去记录时光中人们身处其中的种种思绪。”
西安东大街1+1迪吧
夜西安—圣诞节
在身边,发现人性本身
杨小兵拍过很多著名作家,陈忠实、贾平凹、余秋雨等。有一次,贾平凹过生日,女儿趁其不备,调皮地把蛋糕涂在了爸爸的脸上,并用舌尖去舔。这一幕,定格在了杨小兵的镜头下。让我们了解了贾平凹的另一面:慈父情暖,亲和质朴。
贾平凹和余秋雨,1997,西安
刘文西和陈光健,1997,延安
湟源回西宁途中,写生结束后合影(左起):杨小兵、郑全铎、贾平凹、耿齐、邢庆仁、白霜亮,2012
杨小兵的新闻照片《上学》获得第七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他说:“当年在地质队工作,路过安塞一个地方,看到一群小男孩在晃桥,一个小女生吓得蹲在桥上不敢过。有感于小孩上学的艰辛,1996年专程再去看这座桥,就拍了照,没想到能获奖。当时《三秦都市报》报道后,一周后桥上的木板就换成新的,两边还加上了铁丝护栏。三年后,一家企业捐资60万,给当地修了一座水泥‘过水桥’。由此引发的省慈善协会慈安桥项目,2011年底统计时,慈安桥已建成850座。”
《上学》 1996年6月5日,陕北安塞县谭家营乡龙安村的一座小桥上,12岁的刘小花和她的39名同学,每天都要颤战心惊地往返4次去河东岸的龙安中心小学。
在杨小兵看来,摄影分为很多类别,有人擅长风光,有人喜欢人像,有人善于营造场景,还有一种就是纪录摄影。“我觉得我是布列松式的抓拍派。影像,它的精华不仅仅是一个瞬间感,这个瞬间其实是为我们要表达的东西而服务的,摄影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便是在看似纷繁复杂的外象下,抓住一个重要的局部。”
十八会,1994,周至
杨小兵拍摄的照片中,人和人之间的温情是最美。有次夜归,看到一个爸爸在给孩子烤玉米吃,他给了一张特写。他欣赏那个父亲专注的样子,他还谈到侯登科的《新帽》和胡武功的《孝子》:“从他们的照片里,我想到了朱自清的《背影》,想到了杨白劳给喜儿扎头绳的场景。”杨小兵一直在修炼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过年了,需要一个面具。1996,西安南门外
他说:“摄影除了技术层面外,‘功夫在诗外’。阅读、写作、接触新鲜事物,都在潜移默化中丰富我的精神世界。有时对一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突然看到一本名著中的章节,发现有人在很早就有了同样的觉悟,立刻醍醐灌顶,如同跨时空屏障的交流,倍感亲切。”
净业寺禅修,2015
摄影不仅是脑力劳动,更是体力劳动。从2003年开始,杨小兵就开始建立自己的影像日记,每天都拍,不管是用手机还是相机。“刚开始时,有时回家后突然想起今天的“视觉日记”还没写,就下楼去拍,随时随地,当时不见得有什么意义,但回过头再看,都是有意义的。在影像抓取方面,作为记者我可能比别人更有经验一些,但仍需勤奋,愚公挖山不止,不是一下就能挖出金子,就像找矿的地质学家,尽管知道哪里有矿,也得努力去寻找、挖掘和冶炼。”
“两岸三地”与“十年旧影”
杨小兵一直在记录“两岸三地”的故事。他总结为:“两岸是渭河两岸,三地是周至、礼泉、西安,这些都是我成长过的土地。我认为好的作品都在自己熟悉的地方。”从杨小兵的镜头穿越,我们可以看到:十年前,一个女孩站在南门里,当时南门的城楼还在维护;高新区,农民还在犁地,紫薇田园都市的牌子刚刚竖起来,准备建设。如今,土地变成了新城,南门璀璨华美。十年一梦,杨小兵在《三秦都市报》做了十年记者,又在《报刊荟萃》做了十年编辑,开办了专栏——“十年旧影”。
紫薇田园都市
“十年旧影”的每一期,杨小兵都会选一张十年前的照片,结合现在的生活,做一个回顾和感想,配上细腻的文字,把记忆讲述给读者。1999年中国驻南大使馆被炸时西安街上的游行者;2003年非典肆虐时的非典防线;2008年汶川地震时的感人场景……摄影不光是拍摄城市宏观建筑群,更是在记录历史,关注人们的命运变化。
夜西安-非典时期
非典时期的杜城村,雁塔区,2003
北川中学的废墟之上,一个父亲还没有等到失踪姑娘的消息,2008
一座城,一个梦
作为城市的记录者,杨小兵有着属于自己的发言权。“生活,总需要一点仪式感,来向我们所要经历的时光告白。有些东西可以拆掉,有些东西不能,城中村应该改造,而有些古老的东西应该保留,不能过度开发,城市建设是慢慢来的,但地铁和公共设施都是值得赞许的。”
2003年,杨小兵在华县洪灾区采访
杨小兵的心态一直比较年轻:“我同年轻人一样热爱都市情调,每次平安夜拍完天主教堂,我会从德福巷一路散漫而行,拍摄狂欢的年轻人、青年旅舍的氛围。以前,我也曾去终南山寻访隐土,每个星期都进山,坚持了三年,但到现在,仿佛对生命有了一种体悟,天地不再远和宽,有书为伴,有画可赏,窗外霓虹亮起,大隐于市,才是人生最通透的状态。”
平安夜里在街头游荡的年轻人,2008,西安大南门
南门青年旅舍,2015
杨小兵的理想建筑是有一座南山边的书屋,每个房间有50平方米就够了,每个人对着山脉安静地看书、和自己的心交谈,将精神放置在一个云端里,写意、飘渺、空灵。
* 本文为“紫薇人物志”原创,转载请致联
“紫薇人物志”征集
“紫薇人物志”栏目长期征集人物故事,欢迎广大紫薇业主、客户和紫薇员工提供故事线索,推荐或者自荐皆可,通过“紫薇地产”官方微信后台留言告诉我们,或直接在每期人物文章评论区留言互动,将优先参与“紫薇之家”组织的各类社区文化活动,并有机会让兴趣成长在更高平台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