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维东(西安高科集团副总经理、紫薇地产董事长)
岁末年初,地处内陆的西安“海风”习习、“弄潮”声声。自去年12月9日王永康同志正式就任西安市委书记以来,这位“从海上来”、曾经主政“中国生态第一市”的新书记,用一系列接地气的方式和鲜活的话语激活了一池春水。
东方风来满眼春,开年伊始的1月4日,在西安市领导干部大会上,王永康书记在会上要求,要做优大环境、构筑大平台、发展大产业,打造西安铁军,奋力追赶超越。强调要抓住改革机遇,深化八个大平台建设,做强八大产业,推动西安跨越发展,较为系统地提出西安发展的“八八战略”。其中,“深化创新大走廊建设,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深化特色小镇平台建设,加快发展特色经济”成为西安高新区实现对标成都、学习杭州,追赶超越的重要方向。
东风西渐,追赶超越
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驱动、集聚发展的重要载体,西安高新区被王书记予以特别重托。在正式就任6天后,12月15日王永康书记即赴高新区调研,要求高新区要聚力创新、聚焦创业,大干苦干实干,加快改革、创新发展,努力走在前列,在追赶超越中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创新中心和一带一路创新之都。王永康书记着重强调,“西安发展高新产业的大旗一定要高高举起!高新区举旗任务很重!‘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西安高新区是经国务院首批批准的国家级高新区,系中央政府确定的六个要建成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高新区。西安高新区2015年全口径营业收入超过1.2万亿元,在该年度国家高新区评价(试行)工作中,综合排名位居全国第四。经过25年的发展,高新区一方面囿于土地要素制约,增量产业空间逐渐缩小,存量产业空间亟待优化。另一方面,在技术快速迭代,产业深度融合的背景下,需要针对产业位次进行重新定位。
“十三五”期间是西安高新区建设“第四代产业园”的重要阶段,立足现有产业基础,深入挖掘产业优势和发展特色,进一步细化产业类别,下沉产业层级,精准聚焦产业方向,明确提出优先打造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半导体全产业链,做大做强下一代汽车、能源装备和创新型服务业三大特色产业,培育发展生命健康、网络空间安全和智能硬件三大新兴产业竞争优势,构筑“优势突出、特色明显、布局高端”的“133”现代产业体系。
与此同时,特色小镇作为破解经济结构转化和动力转换难题、破解空间资源瓶颈的重要手段,也进入到西安高新区的视野。2016年12月19日至22日,西安市委常委、西安高新区党工委书记赵红专同志带队专赴杭州考察学习。在现场踏勘、实地参访数个特色小镇之后,我也深深感到,以特色小镇理念改造提升产业集聚区,建设新型产业载体——新动力空间,对于高新区正当其时,势在必行。
理念创新,空间构建
人类生活生产活动形成于空间之中,始终积极地参与空间的社会化建构。美国社会学家奥登伯格认为,家庭居住空间为“第一空间”,职场为“第二空间”,而属于城市服务业的公园、博物馆甚至酒吧、咖啡馆等公共空间为“第三空间”。如果说,“第一空间”是生存空间,“第二空间”是生产空间,而“第三空间”是休闲空间,那么,“新动力空间”则顺延对应为“第四空间”。
新动力空间是以“第四代产业园”为主要承载,第四代产业园是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平台服务驱动转变,向智慧型、现代服务型融合转变,向产业业态、空间形态、自然生态“三态融合”模式转变,倡导可持续发展,彰显开放包容,以内生性创新创业为驱动,实现智慧制造与现代服务业的结合,生产与生活的相复合,“产、城、人、文”相融合的现代城市新区。
“新动力空间”以集约、节约土地为目标,以“第四代产业园”即创新型城市新区为主场,以多元化复合型新创空间为载体,特别关照城市的功能属性、社会属性、生态属性、发展属性以及美学属性,以“新动力空间+”为手段,集成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功能(四位一体),实现产业载体内一、二、三产联动发展(三产联动)、生产、生活、生态融合(三生融合)发展的集合体,整合各方社会力量,盘活各类社会资源,通过集聚、支撑、作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区域特色经典产业,激发产业能量,辐射、带动、赋能于周边利益相关者,打造经济产业新引擎,创造多样化新供给,引领区域经济新发展,助推产、城、人、文深度融合。
对于高新区而言,新动力空间是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契合高新区“腾笼换鸟”、“退二进三”的总体部署,可以依托旧厂房、旧场地、烂尾楼等的改造,整合各类孵化器、众创空间,加大空间重构力度,集聚各类高端要素,调动各种社会资源,找准产业定位,科学进行规划,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在城市建成区形成以孵化器、重创空间、新创综合体,在城乡结合部形成特色小镇,打造覆盖城乡,产城人文有机融合的功能平台和产业载体。同样,在全国领先的兄弟开发区,如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科技园等也有诸多先进模式可资借鉴,“火柴工厂”、“胶囊公寓”、“3Q空间”等均是适应当前生产力潮流的空间创新模式。
“新动力空间”是以特色产业(新兴产业或区域特色产业)为引导,以多元复合型城市新创空间为载体,以宜居宜业为表征,适应“后工业时代”的智能化柔性生产,打造新经济产业引擎及城市“精英空间”。在产业遴选上,新动力空间力求“特而强”,紧扣产业升级融合发展趋势,锁定产业主攻方向,构筑产业创新高地;在功能叠加上,新动力空间力求“聚而合”,要深挖、延伸、融合产业功能、文化功能、旅游功能和社区功能为一体,产生叠加效应、推进融合发展;在建设形态上,新动力空间力求“精而美”,无论硬件设施,还是软件建设,要“一空间一风格”,多维展示地貌特色、建筑特色和生态特色,努力打造“高颜值”动力空间;在制度供给上,新动力空间将力求“活而新”,不能沿用既有思路和手段,在探索中实践,在创新中完善。